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力载体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农业机械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物[1]。没有农业机械化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因此也就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经济,增强不了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将农业机械化科技进行推广能够发展科技兴农基本政策,科技兴农实质上指的是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变革。加强农业的相关措施最终还是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利用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技术提高农机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比较精要的战略任务。简而言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能够促进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高产以及稳产, 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实现农机节能减排等目标需要广大农机工作人员推广专业技术,继而组织相关科研人员来研究相关科技成果,尽最大努力发挥出经济效益[2]。
从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来看,农村田地间的主要装置是柴油发动机,由于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的柴油价格也出现供不应求情况。拖拉机在作业时会产生较大的成本费用,再加上农业生产所需要基本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等价格一直在增长,所以相应加大了生产成本。另外,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政策的支持,农民购置大中型拖拉机有诸多补贴政策。即使在柴油机的研发上面有新的突破,但是农机田间作业的耗油量仍然在不断增高,对石油也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更为重要的是柴油机所造成的污染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如果仅仅为了生产而去破坏环境显然是不可行的;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农药 以及化肥等化学物品限制了农产品高质量的生产,导致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根据相关研究资料结果显示,我国使用化肥量已经达到5020万t,氮肥利用效率达 32%,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面积达到1.01亿hm2;农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更大的污染源,想要解决上述矛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积极研发混合动力型拖拉机,研制且推广生物柴油,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能够符合节能减排的相关需求;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农家肥,较少化肥的使用,适当增加废旧农膜的回收率。
自然气候环境因素中常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雪以及沙尘暴等,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脚步。上述常见自然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生产超标排放,继而出现土壤污染加重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目前来看,我国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缺水情况,农耕田应该采取精耕细作方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10 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0.68亿hm2,占总面积的45.5%左右,仍然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饭[3]。即使有农机以及相关推广部门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系列保护耕作的新技术,但是遇到极端灾害性天气时农业的减产幅度仍然在增大,导致出现颗粒无收情况,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比较差,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议国家以法规的形式尽快出台农机更新报废办法,建立长效的经济补偿制度。 基于此,一方面不仅仅能够激发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农田机械作业率以及生产效率[4]。出台有利于农机购买的政策能够带动农机工业化的发展,连接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纽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来看,我国尚未以法规的形式出台农机更新报废办法,建立长效的经济补偿制度,而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有限,导致更换农机的欲望不强,现阶段所使用的相关农机用具已经陈旧和老化。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农田作业成本相应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安全事故等频发。
政府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能够购买高效节能的农机产品。另外,逐渐树立发展农机化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我国现阶段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农机推广就是要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成为实施其他科学技术的载体,与生态措施相互有机结合,继而实现以下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①秸秆还田;②化肥深施;③地膜覆盖;④机械植保;⑤精少量播种。上述高效率的生产技术均是在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之后才能够被大面积地使用,最终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取得综合化的效益。
大力补贴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种、节能、减排等新型农机具.加速淘汰能耗高和污染重的老旧机具[5]。金融工作人员加大对农机大户的信贷支持,采取低息贷款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能够购买更为可靠、安全、环保的农机,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种植大户和农机经营服务组织能够享受到更为经济实惠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和农机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享受购机补贴政策的具体农业机械应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注重对节能型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提倡农民能够以股份制的形式来参与相关农机产品的购买,农机推广工作人员加以技术指导,以期高效保障农民在购机之后能够得到更为满意的服务。
在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中,实行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化管理,建立竞争上岗和淘汰制,急需要建立完善的一套符合现实情况以及新时期发展的用人机制,继而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此外,还需要规范农机监理机构人员的业务操作流程,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即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将明确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责任,增强执法意识和廉政意识。充分发挥农机监理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防止和减少农机推广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农机科技推广与资源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了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科技在腾飞,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必然也随着发生根本性变革。科学技术,尤其以三次科技革命为首,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标志,高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在不断变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无限延伸了人类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的本质力量。时展的脚步,总是以警醒的方式提示着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生态化科技创新。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旗帜。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未停止,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随即产生了新的文明成果,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不断矛盾的文明形态的辩证统一。在农业社会,生产技术低下,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较小。工业社会开始于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不断变革,机器化生产的工业模式日益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成熟,在永无止境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开始了无节制的生产与消耗,催生了严重的全球性资源、环境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社会是在对传统工业的辩证批判中产生,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运用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的手段,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自觉发展,需要以坚实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同时需要着力消除科学技术成果作用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使生态化成为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势必依靠强大的科学技术。自工业文明时代开始,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的依赖程度日趋减弱。相对来说,改造力量逐步增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能力的逐渐提升,科学技术的过度与不合理利用也相继出现,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造成自然资源的缺失、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致使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中国而言,虽然我国的科技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科技领域创新态势,但过分地追求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利益而轻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断恶化,对生态资源的严重掠夺致使我国矿产资源逐年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合作的必要性,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有效解决我国生态问题与科技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化经济的应有之义。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掠夺的严重程度逐步加深,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不断减少,社会的发展致使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和冲突,尤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自然又赋予了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包含着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方面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变得更加自私与自我,肆意占有和破坏资源环境,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矛盾。这更加提醒了我们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好倡导与实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之下,只有把科学基础的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权利不受到他人的损害,才能保证自然生态的延续和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延续与发展。
生态文明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转型,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既满足人的当前需求,又倡导长远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为开发生态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新兴科学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那么以生态生产力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创新,将是必然的选择。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保护好利用好生态环境,也就意味着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生产力应运而生。“生态生产力是人类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界生产生命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谐统一”[3],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生动组合。生态生产力克服了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从本质上来说,生态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重要表现。为此,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以经济发展为动力,形成生态生产力的新结合点,实现生态的保护、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自然界物质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系统的恶化性,致力于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必将为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与治理等提供动力,这些都为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技术空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任何文明社会都必定要与资源发生联系,并在人的无限需求下尽可能地剥削着剩余不多的资源。工业文明时期,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后,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极大满足人类对于生产高效率的追求,致力于极大地“掠夺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性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创造庞大的产值和利润。”[4]而当今社会,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指导下,在追求生产高效率的同时也通过节约化、资源化、生态化、协调化的技术手段,注重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进行,从而逐步改变传统技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对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掘地球自然生命活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致力于加强自然能源开发和拓展人类活动空间,必将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一次能源技术的利用和为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应用空间。科技创新以往一直以大规模技术开发、无止境地搜刮自然资源,尤其是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导致人类社会的灭亡。因此,“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新时期新阶段,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一方面要广泛使用无污染能源与新型能源代替煤、石油等污染严重且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缓解能源污染问题的同时,更能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大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未来,开阔眼界,在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向神秘的海洋深部和广阔的宇宙空间探索,以科技创新带动海洋、生物、外层空间等新兴领域的生态转化。
“科学不是一个独立变量。它是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开放系统,由非常稠密的反馈环与社会连接起来。”[6]因此,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将科技重新置于人类社会有机体中就目前来说,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现在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就是一个契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制定新型的生态化策略,发扬生态化科技创新事业。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养成了无限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价值观。这种一味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生态保护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所以,优化资源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社会,我们必须转变工业文明价值观,新建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并进,永续发展。一方面,从价值取向来说,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应该是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多位一体的创新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获取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运用工具-技术系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确保人类生存的意义与生活的价值。另一方面,从科技创新目标来说,生态文明超越了工业文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历史局限性,其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于通过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开发与使用绿色生态科技解决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项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自身的优越性、可行性,更加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同样如此。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首先,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生态化科技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类社会的美丽和谐。其次,构建生态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撑体系。国家和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法律政策。通过制定法律来对这些错误理念和为之产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与制约,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例如,《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最后,吸引优秀人才。推进生态化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优势。“一个社会科学上的成功依赖于它能够把更多的自己的天才输送到科学中去”[7]。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发展,科技人才是动力。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在科研方面加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支持,才能吸引一大批最杰出的人才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县开展一场珍惜资源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介绍水、煤、电、气、油、土地等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普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知识,推广节约资源新技术、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为创建节约型城市而共同奋斗。同时大力传播当今的领先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步伐。
按照天津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今年我县第科技活动周从5月15日开始至5月21日结束。
按照天津市第科技活动周方案,本届科技活动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大系列活动:
一是资源形势宣传。广泛宣传全球资源趋势及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宣传国家和我市关于资源节约的有关法规、政策。开展以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知识咨询、科普宣传为中心内容的广场活动,拉开科技周的序幕;在城乡张贴“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等科普挂图;组织青年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乡镇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服务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宣传。
二是资源节约知识普及。组织参观节约资源等科普展览,发放“珍惜生命之水”等科普读物和资源节约知识科普材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科普知识竞赛,推广再生水回用、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新产品、新技术。
三是资源节约研讨。组织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围绕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蓟县、绿色蓟县、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开展研讨。
四是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传咨询联合行动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全民注意节约意识。
五是适应广大农民需要,在全县各乡镇广泛开展农业节水技术交流推广、送科技下乡活动。
1、参加天津市青少年“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言传递行动(蓟县地区)启动仪式及蓟县第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利用周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宣言传递行动。启动仪式后,中小学生分别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开展资源节约知识宣传。各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资源节约宣传,“保护资源、关爱环境”主题班会和科学实践活动。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2、举行送科普图书下乡活动。邀请天津市图书馆携带有关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书籍,来我县为群众送科普图书下乡。县文化局、市文博学会主办。
3、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天津市民盟的有关专家,为我县农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及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水产品养殖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在全县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大培训,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农业新技术。县教育局主办。
4、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由县农口各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组成下乡服务队。深入全县乡村进行以“依靠科学、珍惜资源、摒弃陋习、关爱环境”和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义诊和宣传活动。县农口各委局主办。
5、参加全市“珍惜资源,从我做起”联合大行动。组织有关科技、环保、水务、教育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广场、社区、街道、乡镇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设备与产品等。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6、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组织县国土、矿产、环保、水务、农业、林业、水产、畜牧以及工矿企业等的专业技术人员,联系我县实际,就资源节约利用、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进行专题座谈。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7、举办科教影视放映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环保科技,组织播放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的影视片。县文化局主办。
8、组织青少年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网上论坛。利用天津市基础教育“校校通”网,结合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上开设论坛。向青少年学生普及当今能源、人才、环保等资源相关的科普知识,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大讨论。县教育局主办。
本届科技活动周仍然坚持“以基层为主,全民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县直各部门、厂矿企业、驻蓟单位、乡镇、街道办和群众团体除参加市县重点活动外,还要根据本届科技活动周主题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好本单位各项活动,办出特色。
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蓟州》报要积极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用广播、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
1、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科委、县科协和有关部门承办。成立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组织委员会。县委副书记罗翠华同志任名誉主任,副县长郭春富同志任主任,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政府办公室、县科委、县计委、县农委、县建委、县市容委、县教育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体育局、县环保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水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委。县有关部门、乡镇、企业和驻蓟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负责,指定科室具体组织实施。
2、各单位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将科技活动周所需一切宣传材料、展品等在5月13日前准备好。
3、科技活动周结束后,在5月26日前各单位要将科技活动周总结(附活动照片5张)报县科委,有摄像条件的提交10分钟左右的录像带。
纵观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造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作为建设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加速器,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具有重要推动力。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这是继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后又一项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表述,进一步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课题、党和政府今后工作的新任务,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当前,面对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亟须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将生态与科技紧密联系,以构建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推动人类文明的飞速前进。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科技在腾飞,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必然也随着发生根本性变革。科学技术,尤其以三次科技革命为首,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标志,高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在不断变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无限延伸了人类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的本质力量。时展的脚步,总是以警醒的方式提示着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生态化科技创新。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旗帜。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未停止,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随即产生了新的文明成果,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不断矛盾的文明形态的辩证统一。在农业社会,生产技术低下,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较小。工业社会开始于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不断变革,机器化生产的工业模式日益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成熟,在永无止境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开始了无节制的生产与消耗,催生了严重的全球性资源、环境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社会是在对传统工业的辩证批判中产生,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运用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的手段,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自觉发展,需要以坚实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同时需要着力消除科学技术成果作用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使生态化成为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势必依靠强大的科学技术。自工业文明时代开始,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的依赖程度日趋减弱。相对来说,改造力量逐步增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能力的逐渐提升,科学技术的过度与不合理利用也相继出现,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造成自然资源的缺失、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致使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中国而言,虽然我国的科技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科技领域创新态势,但过分地追求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利益而轻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断恶化,对生态资源的严重掠夺致使我国矿产资源逐年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合作的必要性,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有效解决我国生态问题与科技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化经济的应有之义。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掠夺的严重程度逐步加深,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不断减少,社会的发展致使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和冲突,尤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自然又赋予了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包含着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方面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变得更加自私与自我,肆意占有和破坏资源环境,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矛盾。这更加提醒了我们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好倡导与实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之下,只有把科学基础的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权利不受到他人的损害,才能保证自然生态的延续和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延续与发展。
生态文明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转型,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既满足人的当前需求,又倡导长远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为开发生态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新兴科学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那么以生态生产力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创新,将是必然的选择。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保护好利用好生态环境,也就意味着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生产力应运而生。“生态生产力是人类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界生产生命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谐统一”[3],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生动组合。生态生产力克服了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从本质上来说,生态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重要表现。为此,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以经济发展为动力,形成生态生产力的新结合点,实现生态的保护、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自然界物质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系统的恶化性,致力于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必将为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与治理等提供动力,这些都为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技术空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任何文明社会都必定要与资源发生联系,并在人的无限需求下尽可能地剥削着剩余不多的资源。工业文明时期,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后,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极大满足人类对于生产高效率的追求,致力于极大地“掠夺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性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创造庞大的产值和利润。”[4]而当今社会,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指导下,在追求生产高效率的同时也通过节约化、资源化、生态化、协调化的技术手段,注重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进行,从而逐步改变传统技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对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掘地球自然生命活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致力于加强自然能源开发和拓展人类活动空间,必将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一次能源技术的利用和为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应用空间。科技创新以往一直以大规模技术开发、无止境地搜刮自然资源,尤其是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导致人类社会的灭亡。因此,“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新时期新阶段,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一方面要广泛使用无污染能源与新型能源代替煤、石油等污染严重且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缓解能源污染问题的同时,更能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大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未来,开阔眼界,在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向神秘的海洋深部和广阔的宇宙空间探索,以科技创新带动海洋、生物、外层空间等新兴领域的生态转化。
“科学不是一个独立变量。它是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开放系统,由非常稠密的反馈环与社会连接起来。”[6]因此,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将科技重新置于人类社会有机体中就目前来说,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现在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就是一个契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制定新型的生态化策略,发扬生态化科技创新事业。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养成了无限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价值观。这种一味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生态保护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所以,优化资源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社会,我们必须转变工业文明价值观,新建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并进,永续发展。一方面,从价值取向来说,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应该是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多位一体的创新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获取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运用工具-技术系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确保人类生存的意义与生活的价值。另一方面,从科技创新目标来说,生态文明超越了工业文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历史局限性,其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于通过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开发与使用绿色生态科技解决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项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自身的优越性、可行性,更加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同样如此。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首先,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生态化科技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类社会的美丽和谐。其次,构建生态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撑体系。国家和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法律政策。通过制定法律来对这些错误理念和为之产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与制约,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例如,《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最后,吸引优秀人才。推进生态化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优势。“一个社会科学上的成功依赖于它能够把更多的自己的天才输送到科学中去”[7]。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发展,科技人才是动力。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在科研方面加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支持,才能吸引一大批最杰出的人才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态化科技创新不仅是将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合二为一的思想观念,更是一项新型的、有益的生态化技术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化思想为行动,化理论为实践,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与科学技术的手段运用到现实生活。但从应用范围上讲,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领域比较广,所以,我们必须先从重点、具体领域着手。我们可知,农业、工业、服务业是当今社会的三大支柱性产业,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应用可以首先从这三大产业推进,实施生态科技管理,逐步构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工业科技创新、生态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平台,推动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迈向一个新的领域。具体而言,在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改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推广多样性生物农药与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技术;在生态工业科技创新方面,加强工业污染、工业废物治理技术,实行绿色、环保生产技术;在生态服务业科技创新方面,创建生态环保的服务链,保障绿色化消费方式。总之,实施好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必将加大生态思想的深入,拓宽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1]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3]高文武,王虎成.简论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科学技术[J].江汉论坛,2012(2):47-50.
[4]陈墀成,余玉湖.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9-134.
[5]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
工业化的进程主导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近20年来,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污染、城市生活型污染、酸雨、生态退化、微量有机物、持续性有机污染……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矿产资源已经损耗大半。
我国现行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对环境资源的无节制的利用为基础和前提的。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很可能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
如何利用科技技术来节能减排?以清洁技术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根据我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来发展高科技环保企业?当这些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中关村企业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在中关村,不仅有全国第一个“电子环保亭”,还诞生了第一部以科技环保为主题的《绿法》,并且一大批高科技环保企业的聚集使得许多国内外领先的节能环保新技术落地开花。全国环保、能源领域科技资源有四分之一在这里聚集,如今的中关村正逐渐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技能减排科技先锋。
我国69%的基本能源和52%的电力来自煤炭。我国每年的煤炭消耗量超过22亿吨,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印度和俄罗斯每年煤炭消耗量的总和。近一时期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不断走高,2008年岁首,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每桶突破100美元大关,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今后对煤炭的依赖性更强。由于技术等条件限制,我国煤炭消费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大量低效的燃煤设备、传统的用煤方式,导致了大量热能损失,既浪费了能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如何改造全国480万台散煤锅炉,如何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和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尤其是应用低质煤炭(特别是目前被大量废弃的褐煤、乏煤、煤泥、煤矸石等)和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如秸杆、锯末、树叶和生活垃圾等),是我国能源和环保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自2000年以来,北京雄财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燃料与燃烧设备作为一个整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出专利产品“逆流聚焰生物质型煤锅炉”和“生物质固硫型煤”,即生物质与非优质煤的共烧技术与装备。其先进性在于应用独特的顶燃、逆向、聚焰燃烧技术,较好地把生物质型煤和燃烧方式结合起来,使燃料燃烧彻底、完全,锅炉热效率达到80%以上,与燃气锅炉排放指标相当,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排的效果;同时,利用秸秆、树枝叶等生物质和煤矸石、粉煤灰等低质煤制成的生物质型煤,采用科学配方和“加密成型”工艺,热值不超过3500大卡/公斤,具有密度大、充分燃尽、消除黑烟的特点,并具有固硫效果;二者配套使用,使燃用低质煤达到优质煤(6000大卡/公斤)的供暖效果成为现实,实现了耗能结构的优化。在实际应用中,生物质型煤可以以非优质煤、生物质等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乃至城镇生活垃圾等作为配料,通过科学配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经济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经过高温燃烧所产生的炉渣,还可用来做活性碳材料过滤净化城市生活污水,也是良好的建筑用保温材料,又可作为肥料改良板结土壤。型煤和炉渣采用密封集装箱封闭运输,避免了扬尘和场地堆放中产生的二次污染。
与雄财新能源做相似事情的公司在中关村还有很多,它仅仅是中关村技能减排队伍中的普通一兵。中关村的环保企业在不同领域各显其能:北京神雾热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蓄热式烧嘴加热炉,大幅提高了工业炉和锅炉的热效率。全国利用神雾技术改造完成的200多座加热炉,每年总计节约标煤20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2万吨,平均节能和减排率都超过了30%;清华阳光公司2001年自主设计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太阳能热水器自动化生产线万台太阳能热水器,可节约标准煤45万吨,节约电1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万吨,其节约的电力相当于三峡年发电量的4%。这项清洁技术受到国际广泛关注,该产品已远销德国、比利时、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北京利德华福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其研发的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连续三年居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销售的榜首。至2007年6月,该企业生产的高压变频器为各行业用户节电约14.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了57.6万吨发电用煤、190万吨废气和0.92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在国家西部“送电到乡”项目中,完成了那曲地区的100个乡级电站的建设任务;嘉博文公司前端餐厨垃圾处理,主要包括有机垃圾的输送、分类、破袋、生化处理以及产品深加工技术。所有有机垃圾的处置过程均在中央控制室内完成,彻底消除味觉污染和视觉污染,并实现资源化利用;在奥运工程这个环保节能高科技的重要展示台上,“中关村”品牌技术到处可见: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纳米自洁玻璃、中水处理与回用、透水砖与雨水收集系统……
如今,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机遇,2006年,中关村清洁技术产业总收入750.41亿元,2007年前三季度清洁技术产业总收入已达557.1亿元,实现利润54亿元,占利润总额的16.0%,同比增长62.2%。清洁技术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2.2%上升至2007年的11%。清洁技术产业已成为中关村继通信设备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是中关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为规范行业技术,参与或引领国家及地方标准体系的建立,中关村以企业为主导先后研究并编制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行业规范》 、《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标准》、《太阳能热水工程系统施工安装技术规范标准》等几十项技术标准,有效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什么又是中关村?这是一个问题。而答案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戴卫看来,就是“致力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的创新。”在清洁技术领域,中关村拥有45家科研机构,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北京重点实验室,20余家国家和北京市检测中心。园区在清洁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45%、1/3和40%。
中关村园区为此先后成立了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和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建立了相关企业信贷融资促进平台。截至2006年,累计有近400家这类企业获得了担保支持,其中有不少专门从事节能环保业务,担保金额总计达到了34.4亿元。为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2004年园区颁布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2007年6月又新政策,对积极申请专利、制订标准的优秀企业给予最高达200万元的资助。此外,产(股)权交易促进平台、有限合伙制企业试点等诸多创新政策,也有力促进了新能源环保产业的发展。
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引导政策,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法律、行政手段,是中关村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重要着力点。中关村2003年提出了“瞪羚计划”,旨在为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方案,帮助它们像瞪羚一样跳得更高、跑得更快。
中关村科技园积极组织园区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动各种资源的集成、协作和配套,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中关村新能源(热泵)技术应用联盟”、“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联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污水处理再利用联合体”、“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联合体”等,形成创新集群,开展清洁技术研究,并坚持“传播先进的环境科学意识,推广适宜的循环经济技术,提供同步的集成技术方案,解决现实的环保能源问题”的宗旨,开展国际交流、环境文化意识传播、节能环保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
中关村科技园区多次邀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科技研讨会议,增强国内外技术与信息交流,共同探讨解决中国乃至全球的环保能源及气候变化等问题之策。近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先后举办了“北京国际循环经济实践高峰论坛”、“中关村引领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北京与台湾两岸环保科技交流会”、“奥运工程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奥运工程环保指南》宣讲会”、“加拿大与中国环境与绿色能源产业论坛”、“中国中关村・日本关西科技交流会――中日环保技术及产业最新进展研讨会”、“蓝藻和CO2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来自硅谷的清洁技术研讨会”、“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等大型国内外科技交流会议,为国内外先进技术与信息的互通提供有效平台,从而增强国内企业自主创新与吸纳引进的能力。
中关村还与NGO组织联合在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北京海淀公园、首钢集团等地向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参与“绿色奥运・携手未来”――中韩大学生志愿者交流营活动,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向两国大学生传播先进环保理念,还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都钢铁集团等地举行了一系列环保节能宣讲活动,这些活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广泛好评。
位于海淀区北清路上稻香湖南、距西山只有600米距离、总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绿化率超过了50%的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是我国第一个全面实行生态环保规划建设的科技示范园区,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进驻企业必须遵守“绿法”,如园区要建立生物廊道,保证场地内生态系统。同时,园区企业不许建造围墙。该园区还在国内率先从事节能降耗的尝试,投资500万元,建成了风力发电示范工程、雨水收集和实验室用水再利用系统等。
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在规划、建设、生产等主要节点上采用大量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尽量做到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如雨洪利用、人工湿地、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回收、太阳能、风能、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绿色建筑等,以尽力达到园区生态和建设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天人合一”。
环保园未来的开发和运营将秉承循环经济的思想,尽可能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通过诸如中水回用、新型清洁能源使用等措施,使环保园在生产中消耗的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循环使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做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有学者表示:“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代表的第一代科技园,自发形成,规模聚集;以国内目前所有的科技园区为代表的第二代科技园,虽然统一规划、产业聚集,但缺乏园区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互动,而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二期,则代表了第三代科技园区的亮相――在绿色生态环保和开发基础上,实现区域内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和谐。”
环保科技示范园的开发及企业入驻,采用多项措施以降低资源损耗和污染排放。入区企业建筑设计按照北京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环保园绿法》进行要求;供电、供气、供水系统采用合理布局,尽可能降低途中损耗;供热方式考虑水源热泵、地热、天然气等高效节能的方式,供热管网设置调节阀门,解决水力平衡问题;道路采用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及电子镇流器,降低照明用电量,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进行供热、发电、通风等;机电设备选用耗能低、效率高的设备并保持设备系统的经济运行状态,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降低建筑管理运营等费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实施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并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治本之策。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每一次大的科技革命又带动了新一周期的经济繁荣。在每次技术革命中,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催生新兴产业,引领新的发展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日益蔓延,人类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于自然界的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虽然目前由于世界范围内货币流动性严重紧缩,能源价格大幅下滑,但我们决不能认为节能减排的压力减轻了;相反如果我们轻视全球范围内日益频繁的干旱、洪水、雨雪冰冻和燥热火山等极端气候现象,而继续延续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将更加加剧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
我们要抓住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特别是人们普遍反思过度消费的生活模式的机遇,结合各国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抓紧时间,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清洁环保的创新产品拉动内需,用循环经济的思维构筑区域经济结构,用节俭低耗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这将是我们应对危机、转“危”为“机”的最佳作为。因此,研究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开发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是引领新方向,催生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中国政府把“依靠科技,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我们坚持“科技支撑、科学发展”的信心。
在当前形势下,将科技创新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形成新的发展机制。这既可以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后,我们将致力于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实力。统筹国家、地方和企业科技资源。突破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过程工业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重污染过程清洁生产、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工业、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实现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同时,我们还将结合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重点行业领域实施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产业化专项。
第二,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产品,支撑产业振兴,推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结合国家战略部署,加快推广应用一批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在农村地区,推广沼气等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农田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减少农业污染排放与村庄面源污染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撑。在城镇地区,推广城市建筑与建材、垃圾燃气和发电、公共交通、汽车尾气清洁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同时,组织实施一批以“十城千辆”工程――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万盏”工程――半导体照明规模化应用、“金太阳”工程――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等为代表的科技示范工程,推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化发展。
第三,完善政策机制,为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推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工作,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机制,推出促进节能环保型高科技中小企业贷款相关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政策对节能减排环保型高技术企业的支持。完善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在政府采购政策中综合考虑能耗、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成本,对消费产品在能耗、环保和健康方面设立相应的标准,对清洁能源、节能汽车、绿色家电的销售给予税收优惠,实施直接补贴和差别定价政策,加快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适用技术成果和绿色产品的普及应用。
第四,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转让。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2020年远期目标。我们将继续组织开展气候变化科学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与政策等基础研究;大力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影响及适应、气候变化与其他全球环境问题的交互作用等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研究;突破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推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技术开发与转让,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摘 要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更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务实举措。
节能环保紧连着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涉及范围之广、牵动的产业领域之多是其他产业难以比拟的,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业、环保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1.节能产业。在节能产业方面,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2.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因此,有专家提出应列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目前,唐山市拥有唐山清源环保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唐山智诚电气有限公司等各类节能环保企业150多家,2009年总产值达320亿元,增加值80亿元。唐山积极引进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科技,重点开发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资源再利用技术与工艺设备等产业,向发达国家看齐,实现产业的跨越发展。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唐山市将成为河北省节能环保产业强市、环境科技大市、我国北方的重要节能环保机械设备与制剂生产基地、资源再生利用基地、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基地。
1.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和结构,完善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节能方面。继续推进和完善十大节能工程建设,重点发展具有潜力的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工程、公共机构节能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等项目。二是环保产业方面。重点建设水环境保护产业链、大气环境保护产业链、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产业链、环保设备和产品生产制造与经营产业链、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经营产业链、环境保护服务产业链等六大环保产业链。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重,科技的预算内资金投入高于上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全面落实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财税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三是加快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申报国家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搭建创新合作平台。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四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努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3.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把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组织力量摸清全市碳排放底数,开展低碳经济研究,制定唐山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能等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鼓励支持低碳和无碳项目建设,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展低碳生活全民行动,鼓励和倡导绿色消费。
一是加快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没有计算资源的机会成本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互助县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尽快在全国范围率先内付诸实施。二是完善和实行绿色GDP考核体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生产与消费意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把循环经济和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传统理念,在农牧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循环农业经济是政府导向经济,而不是市场导向经济,为此政府要倡导和推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方向发展。强化政府政策引导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促进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
政府要安排并落实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对一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
土地承包政策应继续稳定,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这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基础。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为互助县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后盾。二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政府要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农牧业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牧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导循环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二要设立各种奖励政策,对于进行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企业或者个人,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奖金鼓励,对超标施用化肥或者农药等相关农牧业生产资料征收相关费用或税收,从而达到防止过度使用的目的,减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诱导农牧民发展循环经济。三要设立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以鼓励农牧户、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和再生资源。四要制定各种收费政策,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如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居民水费中污水治理收费等。五要制定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以引导社会绿色消费行为,各级政府要使得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现节约型农业是一个新的领域,政府除了在政策、财政上给予支持外,还要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上给予保障。目前,我国己颁布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包含发展循环经济内容的法律,各地也有一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实践和探索。互助县也应该研究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规划、法规、政策和标准,为各领域、各行业开展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提供具体的法规依据。
依靠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农牧区专业协会是按农牧民自主、自愿为原则,是以自组织机制构建的“中介组织”,具有“信息咨询与传播、技术指导与培训、为农服务”的多种功能。其组织成员来源于农牧民,服务贴近于农牧民,与农牧民具有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组织化优势,所以发动农牧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依靠农村牧区专业协会可以得到有效组织化推进。
几乎所有农牧业资源包括环境资源都变得越来越稀缺。因此,各类农牧业资源的定价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合理的价格机制才是保护资源、降低监督成本的重要手段。首先,进一步明晰农村牧区土地产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权收益、财产抵押权等。尤其是针对目前仍然十分霸道的土地征用制度,要切实提高征用补偿费用、真正落实失地农牧民保障、培训等,真实反映农村牧区土地价值,有效地防止农牧业重要生产资源的非正常减少;第二,合理确定水资源价格和用水价格。任何淡水资源开发都应支付相应的水资源价格;任何用水价格都应当包括水资源价格+水工程价格+污水排放价格,而目前仅支付了水工程价格。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水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鼓励区域间水使用权转让,充分运用“无形之手”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第三,着手评估自然环境价值和实施环境使用付费制度。一般地讲,自然环境的价格等于环境能容纳的最大排污量。因此,任何企业、农牧户、政府、自然人使用自然环境都必然付费,如果其行为对环境可能产生“负效应”,应采取事前评估、达标排放、污染付费等措施,环环控制,实现资源、环境的源头治理。
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牧业产业化以农牧业经营活动的市场化、集约化为主要内容,是实现互助县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途径。不断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在农牧业内部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要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产”的原则,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互补的产业发展全链条,以实现全面、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有利于从总体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靠山养山、靠地养地、靠水养水”,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扶植,发展绿色农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要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形成工农商、产学研、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融通的整个社会的产业大循环,实现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农牧业经济,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一是继续增加财政农业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的投入。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农业和农村牧区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安排生态农牧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建设的项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银行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支持。二是加快农牧业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牧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牧业专项担保基金等。三是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牧业。
现代化的循环农业经济已不仅是建设几个沼气池、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等简单的技术创新,还应充分考虑到在农牧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牧业精品名牌的创新等问题。提高循环农业经济的科技水平,一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大力建设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农牧业科技人才,积极建立农牧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等绿色循环技术体系。把政府、生产、高校、科研部门的力量聚合起来,搞好技术研发,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撑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形成投入———开发———应用———增值———回收———再投入———再增值的良性循环体系。二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农牧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的网络体系,并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激励技术人员创新,激励农牧民采用生态农牧业技术。鼓励、引导各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村(户)的带动作用,加快农牧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全面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有了先进可行的农牧业技术才能使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得以创建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发展相关的农牧业技术体系,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发展滴灌技术。在引进滴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例如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这种技术把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把与肥融合后的灌溉水滴滴均匀、定时、定量地输入到作物根系。二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地表残茬覆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程序,比如可以使用“免耕直播”法、免耕和少耕相结合的方法等。通过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等综合措施,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的实质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风蚀、水蚀和养分流失,保护土壤性状;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节本、增收的目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环保产业”,即“环境保护产业”的简称,包括环境保护工业、环境工程、自然生态保护等三大门类。湘潭现有环保产业大体可分为传统环保产业、节能及新能源产业、资源再利用产业等三个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湘潭的环保相关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湘潭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产业结构不合理。湘潭市环保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虽然多,但规模小,市场占有份额少、名牌产品少、支柱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2、产业布局分散,重点不突出。虽然湘潭目前有约100家清洁技术企业,但散布在各县市区,布局分散,产业缺乏集聚性,产业群、产业链尚未形成。3、企业融资难,资金匮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4、促进环保相关产业发展的环境不优,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2、以环境保护的不断推进和绿色消费的蓬勃发展为契机,不断开发和拓展环保产业的广阔市场。
1、加强引导,建立健全我市环保产业政策体系建设。我市要尽快建立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机制,把环保产业纳入“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导向机制,明确优先发展产业、重点发展产业、限制发展产业,为环保产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快建立促进环保产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制度,形成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等机制,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费标准,促进企业达到环境标准;改革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制定促进环保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进—步完善促进环保产业的土地政策等。
2、打造“一区三园”的湘潭环保产业布局。“一区”是指高新技术开发区。借力部级开发区的优势,依托九华经济开发区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契机,把环保相关产业园区纳入长株潭“两型”产业总体布局领域,力争申请部级环保相关产业基地,争取享受国家促进环保相关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三园”,即环保相关产业技术创业园、清洁技术新能源产业园、清洁技术环保节能产业园。充分利用高新区环保产业技术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专业化孵化器,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重点培育一批风电技术、光伏技术、生物质能源、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创业企业;清洁技术新能源产业园以高新区德国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制造、光伏产业、生物质能源等环保相关产业加工制造业;环保节能产业园利用九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与设备制造,水资源及水处理设备制造,除尘、烟气脱硫脱硝、有机废气净化、汽车排气控制及室内空气净化等领域设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研发与加工制造等环保节能产业。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焦点话题,如何科学利用资源实现加速发展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水文水资源是重要的基础型资源,对于保障经济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和保障价值。水文水资源技术是新时期信息技术、控制理论、生态科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统一体,对于保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科学利用水文水资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在生态恢复、环境保护、水系治理、水资源管理、抗旱排涝等重要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确保社会总体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对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予以高度地重视,要认清水文水资源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实际,清楚地了解水文水资源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探寻新时期水文水资源技术应用的措施和要点,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扎实的基础和技术性保障。
当前水文水资源技术通过预报预测技术大大提高了书剑能力,从而为社会整体提高了抗旱和防洪的能力,使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减灾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预测预报采用气象与税务结合、天气雷达技术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实现了预测预报准确性的提升。
水文水资源监测技术包括了新型、高灵敏度的水文信息的监测传感器、远程传输、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处理和分析的技术与设备、地下水温度和水位等自动监测的技术与设备、河湖水质的红线自动监测的技术与设备、依靠卫星遥感信息进行大范围的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分析技术与设备等。
水文水资源技术将总量控制来作为核心的统一调度的流域水资源技术体系,从而实现从单一的水利工程调度跨越到跨流域或全流域多水源(过境水、地下水、地表水)的统一配置和调度技术。
水生态环境改良与水环境治理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污染的问题,并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改善改良生态环境。从宏观上来看,水生态环境改良与水环境治理技术包括了富营养化水体的水上种植的技术、城市乡镇河网的多功能疏浚技术和设备、大型渠道的清污技术、控制水库的富营养化生物的操纵技术和淤泥固化的技术等。
当前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技术存在着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的实际问题,对于水环境中常见的干旱、洪涝等实际问题的实时监测存在着能力方面的不足,这导致的水文水资源设备和技术难于满足水文预测预报工作的需要,更谈不上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水文研究是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基础,是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发展方向,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理论存在着基础不牢、研究不足的问题,特别在旱区、寒区、水系和森林方面的研究异常薄弱,严重影响了水文水资源技术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水文水资源技术强调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而实际的情况确实由于投入的不足,水文水资源技术的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出现建设上的滞后问题,水文水资源信息难于交换,信息的完整性也得不到保障,这与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不能合拍。
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水系整治是水文水资源技术的新方向,由于主观认知上的不足和客观资金上的限制,导致水文水资源技术的新方法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不能及时将水文水资源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导致恶性循环,影响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再开发和在应用。
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发展将会突出水文信息技术和信息采集技术,要与气象卫星、监测站、气象雷达形结合,形成水文水资源的全面观测体系和立体监测网络,这对于整体水文事件和极端水文事件监测和预报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科学技术讲求的综合和交叉,水文水资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社会科学、生态科学、经济学呈现出交叉互补的态势,这有利于水文水资源技术的丰富和完善,同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也有利于整体生态的修复与协调。
在遥感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理论大发展的今天,水文水资源技术得到高新科技元素的辅助实现了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应用方式的突破,要把握这一时机,立足于水文水资源工作,以技术融合为手段,不断提升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应用水平。
总而言之,水利事业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水文水资源技术应该起到先行军和探路者的作用,要围绕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积极开展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应用工作,真正起到信息引领、技术支撑和基础服务的作用和功能。当前水文水资源技术的进步正在加速,要把握这一前所未有的良机,通过水文水资源技术的深化,实现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水文水资源技术的长远价值,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富和有效的水文水资源,在确保水文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促进和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1]张文明,董增川,钱蔚,朱成涛.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007(08).
[2]王银堂,田庆奇,袁小勇.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需求分析及推广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0(11).
[3]珠,杨洋,王海荣.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09).
我们的团队人数
我们服务过多少企业
我们服务过多少家庭
我们设计了多少方案